2014年,教育培训行业被卷入了轰轰烈烈的“跑路门”。平均每个月都有1-3家教育培训机构关门跑路,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群体。预付费风险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预付费”行业的法律风险再次被放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对于教育培训行业缺乏法律监管,“报名时各种陷阱,想退费难上青天”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和经历:很多打着国际知名品牌各种招牌幌子的培训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和扩张需求,不惜牺牲诚信与服务品质,在消费者选择报名时,对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利、承担的风险以及退费条款的避而不谈,甚至在报名缴费之后连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合同都拖着不给。报名之前,销售人员对于销售的课程产品极尽粉饰,在报名之后,当消费者发现课程品质打折或者服务缩水要求退费时,机构就开始了层层推托甚至是百般刁难。然而,这些机构所谓雷打不动的退费准则,仿佛在有些时候就失去了公平。网上不难发现各种“退费攻略”,通常当消费者拿起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益时,这些机构共同的做法就是息事宁人。我们不仅要问,公平是针对于弱者的武器,还是对于这些机构的保护伞?
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一定要明确退费条款,看清合同,尽量不要选择长期的课时包,避免给自己今后制造麻烦。也在此希望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者进行一下反思:当消费者对于这些陷阱越来越熟悉之后,消费者的下一个选择会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