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从起初不足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000万家,不仅数量占据了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民间资本也占全社会资本的比例超过60%。原来被称为“草根经济”的民营经济总量,已名副其实地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省份。浙江经济从改革开放前的全国第12位跃升至目前第4位,民营企业更是功不可没。
张天任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民营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五难”瓶颈:一是“融资难”。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时,针对国企和民企的贷款利率分别执行两套标准。对于信誉好的国有大型企业,银行可提供无抵押物的信用贷款资金,利率享受下浮10%的优惠。而对于民企,通常会考量各种因素,且条件比较苛刻。即使获批后,民企的贷款利率一般都上浮10%。这导致民企在发展过程中无法低成本快速融资,即使从银行融资成功,也无法与国企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二是“用地难”。土地是制约民企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往往对民企发展有顾虑,土地使用权迟迟不批复,有部分土地使用年限过短,多数民营项目土地只能以“招拍挂”方式获得,导致民营企业前期投入中土地成本非常高。三是“准入难”。尽管国家逐步放开了之前只能由国企经营的领域,比如铁路、石油、电力、通讯等行业,但对于民营资本进入从总量上控制等隐性门槛,垄断壁垒仍然存在。即使民企进入,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发展后劲不足。事实上民企进入非竞争性领域异常困难。四是“招工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与中国人口出生的变化有关系,在2030年前还会逐步有所减少。同时,民企在薪酬待遇、区位环境、发展空间上对人才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已成为民企的短板。五是“聚智难”。国企因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势,比民企更有话语权,与科研机构合作更易出成果。民营企业有先天的平台缺陷,在寻求产学研合作时很容易碰壁,缺乏有影响力的研发性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持。国千、省千等创新型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高,影响民企的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制约了我国民企转型升级步伐。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大提升了民营经济的地位,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已进入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崭新时代。
张天任表示,当前国家推进公平正义的政策方向已经明朗,人们也在不断呼吁市场公平竞争。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规模逐年扩大,涉及领域更加广阔,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但民企与国企相比,在政策和资源上仍不公平,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举措和细则,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往往跟进慢、制定和执行都不到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企不分,改革之后政府与国企之间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