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求学之际,曾多次登上神秘莫测的紫金山麓。每次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晴天,眼界可以望到天涯的朦胧处;雨天,可以赏雨脚的长度和电光的讯射;雪天,可以令人咀嚼着无色界的滋味。
紫金山何以得名?这个问题曾困扰我许久,直到后来的一次旅游中,我得知了答案。原来是紫金山坡处露着大片的紫色页岩,在阳光下射出闪耀的金色光芒,固因此得名。紫金山也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据说在它的腹地,曾有一座仙姑庙,那就是幼时何仙姑练就奇术妙艺的地方,只可惜,年久风雨骤,江河几更叠,早已不见了踪迹。这样故事也许听起来蹊跷,但总也算得上是一段美妙的佳话,给整个山林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游者遐想连篇。
上山的路径有多种,无论是坐着旅游车沿着蜿蜒盘旋的环山公路前进还是踏着荆棘丛生的密林小路而上都颇有一番情趣。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徒步前行,穿梭于丛林小路之中,先是一种超然的“曲径通幽处”之感,渐渐地、渐渐地,上了山顶,一片开阔豁达,便“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种视觉与感观的瞬间转变,着实让眼前一亮。我尤爱清晨漫步于山林中,整个山林被一层雾霭笼罩着,宛如仙境一般,也许仙林的美名便来源于此吧。
在沿路攀登的途中,时不时会触及到历史的沧桑。山坡的前正中便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这是整个山麓的“经典之作”。整个陵墓在幽静中不缺一股磅礴气势,无形中彰显着先生的前世赫赫业绩。继续前行,山坡的西侧是明孝陵,饱经沧桑的砖块瓦砾记录了一代王朝的兴盛与衰落,让人倍感惋惜。明代伟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也埋骨于此。旁边不远处还有革命先辈廖仲凯、何香凝墓;山坡的东侧则是灵谷寺和另一位伟人的安息之所,他是一位被中山先生视为“左膀右臂”的人;一位被共产党视为“烈士”的人;一位最终死于自己学生枪口的人……他就是一代英杰邓演达,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
每次下山的途中,我总是思绪万千,不断在询问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登临,我到底是为了看景还是为了什么?确实,我不仅仅是为了看景,我更喜欢长眠于此的烈士伟人,在他们中间,我显得那样的渺小。我总是在默默问着自己,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才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今天,我的心中已经有了更明确的答案。作为新一代的革命军人,我们要时刻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用自己实际行动和无比忠诚的信念来证明自身的价值所在。我想,正是在那一次次的熏陶洗礼中,我踏上了从军路,我相信,在革命先烈的鼓舞中,我会不断的奋勇前进!(关晓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