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黑马教育培训学校创始人、掌舵人朱莉校长
2025-09-04 16:56  来源:中国时报网 作者:十柒
1
听新闻

静待花开黑马 , 深耕梦土匠心传

——访云南昆明黑马教育培训学校创始人、掌舵人朱莉校长

在春城昆明的教育沃土上,有这样一位教育者:她曾站在公立学校的讲台前,目睹过五十人班级里近三分之一学生因“一刀切”的教学节奏被埋没发展潜力;她曾在民办教育的浪潮中思索,如何让教育挣脱“唯分数论”的枷锁,真正地照见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她就是云南昆明黑马教育培训学校创始人与掌舵人朱莉。在她的引领下,云南昆明黑马教育培训学校以“专业、专注、定制、赋能”为初心,坚守独有的教育温度,成为了昆明教育界一道别样的风景——它不仅是学生冲刺高考的“加油站”,更是培育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内在动力的“成长摇篮”。

破旧立新  “不为分数遮望眼

当教育的时钟拨向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组矛盾:一边是传统教育体系里“唯分数论”的惯性依然强劲,大班教学中,教师的目光难以触及每个学生的眼底;一边是00后、10后学生成长于物质丰裕的时代,“为改善生活读书”的传统激励已难唤起他们的思想共鸣,迷茫、厌学、心理问题成为校园里不容忽视的隐忧。民办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困境:部分民办院校因课程与就业脱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陷入“招生难”的泥潭,折射出整个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深层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莉和她创办的昆明黑马教育培训学校,更像是一位“破局者”——她以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用“个性化”对抗“一刀切”,用“全人培养”替代“分数崇拜”,为当下教育的转型探索提供了一份鲜活的实践样本。

朱莉与教育之间的缘分,始于对“人”的关注。她曾在云南省一级完中担任教师,也是新东方地理科目的教研组长,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传统大班制教育的局限性。“一个班五十多个孩子,教学进度统一、考核标准一致,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注定只能成全一部分适应这种节奏的学生,而更多孩子的独特潜能却被无声地埋没。”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种困境:“高考要求所有花都在六月绽放,但梅花本应开在寒冬,桃花属于春天。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教育应当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生命。”

这种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成长过程的教育理念,是朱莉创办黑马教育的初心。2020年,昆明黑马教育培训学校正式成立。然而,令朱莉未曾意料到的是,理想的种子刚埋下,就遭遇了现实的风雨。创办初期的两大难题,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朱莉的记忆里:一是家长理念的适配难题。“当时家长来找我们,开口就是‘能保证我孩子提多少分’、‘能不能冲一本’”朱莉无奈地笑了笑,“我们跟他们说,‘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需要耐心地引导’,很多家长不理解,觉得我们‘不实在’,甚至转身就去了承诺‘快速提分’的机构”;二是知名度的空白。作为一家新创办的培训学校,没有过往的成绩背书,没有口碑的积累,很少有家长愿意“冒险”把即将高考的孩子送来。那段时间,朱莉和团队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在“走出去”——去社区做教育讲座,免费为高三学生做学业诊断,甚至主动联系高中学校,希望能提供公益的心理辅导课。朱莉深知,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调整,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重构。她希望能打造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场域。

于是,“小班教学、一生一案”成了黑马最鲜明的标签;5~15人的班级规模,配以9科教师+班主任+生活老师的“超级配置”,真正地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在这里,没有“被落下”的学生,只有还没找到节奏的孩子。而朱莉,不仅是一位校长,更是一位仍然坚持带课、仍然会看学生眼神上课的老师。她推崇“倾听式教学”——不只是讲,更要听。她能从孩子的眼神里读出“懂了”还是“没懂”,能从沉默中察觉困惑,从点头中看穿敷衍。“老师觉得简单的,孩子不一定真懂,教育最怕的就是自以为是的表达。”

从创新理念的课程设计,到温暖细致的心理关怀,再到走出教室的研学与公益,黑马教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全人培养”的真谛。如今,在朱莉的引领下,黑马教育逐渐成为昆明教育地图上一个温暖而特别的存在。它不张扬,却坚定;不功利,却扎实。它像一盏灯,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点亮那些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孩子眼里的光。

细雨润花  心灵滋养促成长

走进黑马教育,你很难不被这里的气氛所感染。没有压抑的紧张感,没有统一的命令式管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序而温暖的学习生态。“教育的第一步,是‘看到’孩子。”这种“看到”,不仅是知道他的名字和成绩,更是理解他的性格、他的特长、他的困惑、他的梦想。在这里,开学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分班考试,而是深入的一对一“谈话”。教师会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们的目标、现状与路径,制定出真正符合其实际的阶段性计划。

曾有个基础只有300分的学生,却坚定地说“想考陆军军医大学”。面对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朱莉没有否定,而是和学科老师一起为他制定了“阶梯式目标”:初级目标是先达到民办医学院的录取线,中级目标是冲刺省属医学院,最终再向陆军军医大学迈进。他们把200分的差距拆解到六个学科,甚至细化到每个学科的具体板块上——数学的几何部分要提多少分,生物的遗传板块要掌握哪些知识点……班主任每周和他谈心,生活老师关注他的作息,避免他因熬夜刷题影响第二天上课。“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能稳定在450分左右了,他每次见到我都会说‘朱校长,我离军医大又近了一步’。”朱莉的眼里闪着光,“只要给孩子合适的引导,他们就敢朝着梦想跑。”

更值得一提的是,黑马教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贯穿始终。这里的心理课不同于传统的危机干预式教学,而是前置性地引导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接纳情绪的变化、学会应对压力与焦虑。“很多心理问题源于心理能量的不足。我们希望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帮助孩子建立起更强的内心韧性,让他们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学业与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朱莉说道。这种理念的背后,是她对当下青少年心理困境的深刻洞察与深切关怀。

而在管理上,黑马教育同样体现出灵活与人性化的一面。以手机管理为例,学校并未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律没收”的措施,而是通过规则约定与信任建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段使用手机,但若发现违规或影响休息,则将暂时失去这一权利。“与其把精力消耗在收手机、藏手机的对抗中,不如引导他们在规则之下学会自律。”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冲突,更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此外,黑马教育还极力倡导“场景化教学”,打破教室与课本的局限。学生会被带到福利院、养老院、贫困小学参与公益实践,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爱与被爱、责任与担当;他们也会走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在校史馆与实验室中感受学术的氛围与使命的召唤。“你要考好大学,首先得知道好大学是什么样子。那种现场的触动和激励,是课堂上无法给予的。”朱莉相信,真正的教育,发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之间,而学校要做的,正是为孩子们打开这扇窗。

引领未来  时代变局瞻远景

在昆明教育界,有人说朱莉“太理想化”:不追求升学率,不搞“题海战术”,反而把时间花在“心理课”的“研学”上,甚至为了一个学生的“小情绪”,让老师花几个小时谈心;也有人说她“有远见”:在“唯分数论”的浪潮里,守住了教育的“本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考上大学,更能快速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面对这些评价,朱莉总是笑着说:“我只是想做‘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教育。”这份坚守,让黑马教育在短短几年间,便从一家默默无闻的新学校,成长为昆明地区备受信赖的高考冲刺品牌,获得了“昆明市民办教育信用评价四星单位”“爱心公益单位”等荣誉,但在朱莉心里,真正的“荣誉”,不是奖牌和证书,而是学生毕业后发来的短信——“朱校长,我在大学参加了志愿者社团,就像在黑马时一样”“我找到了喜欢的工作,谢谢您当年鼓励我坚持学美术”。

尽管黑马教育已逐渐展现出其理念的先进性与实践的有效性,朱莉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她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变革依然任重道远。“很多家长依然被困在‘分数焦虑’中,难以跳出来看到更本质的东西。”朱莉坦言,“他们希望孩子考高分、读好大学、找好工作,这条路在过去或许行得通,但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她指出,当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社会更需要的是有能力、有特长、有内在动力的人,而非空有文凭却无实际技能与方向感的“高分低能者”。因此,家长观念的更新,已成为教育变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亦是黑马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朱莉期望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学生心理的支持者、学生梦想的点燃者。“他们要懂教学,更要懂孩子。”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些老师习惯用“激将法”批评学生,试图以此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对于心理脆弱的孩子,这种方式可能适得其反,甚至造成严重的伤害。“教育必须因人而异,而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能够同时具备教学能力与心理辅导能力的教师仍属稀缺,如何系统培养或吸引这样的人才,是黑马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

面向未来,朱莉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她希望黑马教育不仅能作为培训学校而存在,更能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一所具有正式学籍资质的民办中学。“像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那样,虽然属于民办,却因其特色与品质而备受大众的认可。”她强调,这样的学校,不应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而应真正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支持其长远发展为核心使命。“哪怕批评来了,我也不怕。如果我们能让孩子真正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在这个“唯分数”仍有市场、教育焦虑弥漫的时代,朱莉和她的黑马教育,就像一缕“冬日暖阳”,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成长之路。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更多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怀着这份对教育的匠心与热爱,朱莉和她的黑马教育,一定会培育出更多“闪闪发光的黑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温暖且坚定的力量!

标签: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