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盅两件承古韵, 十载一心制新章
——访广东包道美食(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戴文青
戴文青,广东包道美食(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一位以广式点心书写传统与现代味觉对话的企业家。自2014年在广州番禺创立首家包道门店以来,他如同一位低调而坚定的“点心诗人”,将四十平方米的小店谱写成拥有八百余家门店的广式点心传奇。戴文青以舌尖上的坚守,守护着广式点心的非遗技艺,更以时代眼光重新定义“一盅两件”的外带美学。他带领着包道集团斩获了“广东3·15放心消费品牌”“广东省打假共建单位”等权威认证,其本人亦被认定为“广式烧卖制作技艺”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烟火气与商业味交织的餐饮江湖中,戴文青始终如一,以匠人之手、时代之眼,揉捏出“广式点心,全球的点心”这一味觉史诗。
守心传艺 唤醒岭南烟火
在岭南的晨霭之中,茶楼蒸笼的白汽仍袅袅升腾,一盅两件之间,承载的是百年的饮食文化与一代代人的情感记忆。广式点心,这枚镶嵌在粤菜皇冠上的珍珠,正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课题。越来越多人不再拥有慢沏茶、细品点的闲暇,转而追求快捷却不失品质的饮食体验。正是在这般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中,戴文青与他一手打造的包道集团,如一位从容的“点灯人”,点亮了广式点心的前行之路。
戴文青的创业故事,并非一夜成名的商业神话,而是一部用汗水、坚持与热爱写就的匠心日记。学生时代,他便在亲戚经营的点心店里帮忙,面粉与馅料的香气、蒸笼掀开时的氤氲,成了他青春时代最温暖的记忆。2014年1月5日,他在广州番禺开设了第一家包道门店,四十平方米的空间,前店后厂,一切从零开始。没有豪华的团队,没有成熟的体系,戴文青与伙伴们常常“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亲手和面、调馅、控温、试味,每一个产品都经过反复打磨。他说:“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股不想认输的劲儿。”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太快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坐在茶楼里慢慢‘叹茶’。” 时代浪潮中,戴文青敏锐地捕捉到现代人对于“快捷”与“品质”的双重渴望,创造性地提出“外带广式点心”模式——既保留点心的传统手作风味,又适配都市快节奏的消费场景。“我们不是把茶楼搬出去,而是把茶楼的品质‘包’起来,让人人随时可享。”这种“快时代中的慢手艺”理念,使包道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了行业标杆。如今,在戴文青的引领下,包道逐步构建起覆盖食材种植、研发加工、冷链物流与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集团自建了万余平方米的供应链中心,设立了二十条智能化生产线,并通过了HACCP与ISO9001国际认证,实现了“从一粒玉米到一枚烧卖”的全程可控。
十余年间,包道用蒸笼作韵脚、以馅料为平仄,门店从岭南巷陌逐步拓展到华东街市,数量稳步增长。而戴文青始终保持着巡视门店的习惯,以这份对品质的坚守,支撑着品牌在市场中的发展。他的价值早已不止于品牌创始人 —— 作为深耕广府点心领域的从业者,他用对食材、工艺的细致打磨,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里,延续着广府点心的传统风味与文化底色。
品铸基石 漫踏品质长征
“食品行业,品质是生命线。我们从源头开始把控,哪怕是一粒玉米的长度、甜度、淀粉含量,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如果说味道是点心的灵魂,那么品质就是包道的生命。在戴文青看来,点心虽小,却须有“斤两”——是食物的斤两,更是良心的斤两。他将品质视为一种信仰,融进企业的每一条毛细血管之中。
包道的品质长征,从源头启程。戴文青与团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共建种植基地,对玉米、韭菜、马蹄等食材的种植环境、生长周期、采收标准提出了严苛要求。以玉米为例,包道定制了专属品种,要求日照足、甜度高、颗粒饱满、入口无渣。他说:“点心是吃进嘴里的文化,我们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妥协。”这种执着近乎偏执,却让寻常食材绽放出惊艳的光彩——玉米蒸饺如碎玉凝脂,烧卖馅料若琥珀含珠,每一口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奏鸣。
“机器是手的延伸,而标准是心的守护。”在生产环节中,包道建立起了一套近乎“军事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每一道工序皆设检测节点,从原料验收到成品出厂,全程可追溯、可管控。戴文青巧妙地平衡传统与创新:一方面保留手工制品的温度与灵性,另一方面引入智能化设备与云端管理系统,提升生产效能与稳定性。
除了在硬件上的投入,戴文青格外重视“软实力”的积淀。他礼聘“广式点心泰斗”陈勋担任出品荣誉总顾问,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食品研发项目,推动非遗技艺的标准化、数据化、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戴文青作为广式烧卖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更是将传统技艺的精髓融入日常生产中。正因如此,在包道,每一个烧卖的制作都凝聚着传统技艺的智慧,从馅料的调配到面皮的擀制,再到包制的手法,都力求还原最地道的广式风味。
在戴文青的经营哲学中,品质不局限于产品,更延伸至与消费者的每一次互动中。包道通过会员体系、主题日、社群运营等方式,与顾客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每月的“会员日”,不仅是一场促销,更是一次味觉的邀约与文化的共鸣。“我们要让顾客知道,包道不只是在卖点心,更是在守护一段记忆、传递一种温度。”这份执着,也为他换来了行业与社会的广泛认可。2020年,包道成为了“广式烧卖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2021年,戴文青被认定为该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5年,包道承办广东3·15消费维权打假论坛广式点心行业分论坛,并获评“广东3·15放心消费品牌”。戴文青作为组委会委员,代表行业发出了庄严的承诺。荣誉的背后,是一位企业家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是一颗匠心最动人的回响。
味贯南北 匠心中国味道
面向未来,戴文青的视野早已越过了岭南,望向更辽阔的天地。他提出“广式点心,全球的点心”这一宏大愿景,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将包道的味道带去华东、华北,更梦想着有一天,广式点心能香飘世界。
“这不仅是市场边界的拓展,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输出与品牌价值的深远布局。”在戴文青看来,广式点心具备征服世界的基因:“它精致、多样、健康,能早点、能茶歇、能宵夜,是一种‘全时段’饮食文化。”自2024年起,包道已在江、浙等地试点开店,迈出了全国化的第一步。他强调:“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因地制宜,做‘有根的创新’。”例如在华东地区,包道适当地调整馅料的甜度,融入当地食材,让点心既不失粤味,更添一分江南的风情。
为实现这一目标,包道持续加码研发创新。团队正积极探索低糖、低油、低卡产品线,尝试用燕麦、荞麦、青麦等健康食材重新定义传统点心。戴文青坦言:“最难的不是做健康,而是做‘好吃的健康’。”
某些产品需经过上百次的测试、调整、淘汰,才终得一款好产品,但这正是包道“敢想爱拼”企业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在运营端,包道深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除巩固外卖与电商优势,更积极布局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通过美食短视频、点心制作揭秘、非遗故事等栏目,构建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戴文青特别指出,“云巡店、云稽核、云赋能”数字化工具的导入,实现了管理闭环与效能提升。
比商业版图更动人的是戴文青用点心绘制的温暖地图。他发起的“食好早餐”工程,如同清晨递到环卫工人手心的暖粥;非遗进校园活动,则似撒向孩童心中的文化种子。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他摒弃了施舍式的慈善,转而搭建起一座“以励促学”的桥梁——孩子们通过努力获得体验点心制作的机会,在揉捏擀压间读懂“双手改变命运”的真谛。这种理念,恰似点心的制作哲学:外在给予温暖,内在激发力量。
十余年间,戴文青将点心做成了一首立体的诗:用食材书写风土,用蒸笼蒸煮时光,用门店丈量山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匠心从来不是固守传统的悲壮坚守,而是让古老文明与当代生活热烈相拥的智慧。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包道门店的蒸笼,成千上万的广式点心正整装待发,即将开启一场跨越山河的味觉之旅。
展望前程,戴文青信心笃定。他认为广式点心的魅力不仅在于味觉,更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叙事与时代适应力。“只要用心,点心里有江河,蒸笼中见天地。”在他的带领下,包道将继续以品质为根、以创新为翼、以文化为魂,让广式点心从岭南走向世界,从传统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