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凝魂灶火传薪 ,闽味拓新匠心筑业
——访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烹饪大师雷文华
闽东福安的溪尾镇,晨雾漫过黛瓦白墙时,总有一缕炊烟格外执着。1973年,雷文华就诞生在这座山村,在他的童年回忆中经常围绕在灶台边,灶膛里跃动的火苗映着他踮脚炒菜的身影,铁锅上蒸腾的热气,成了他一生追逐的温度。从鞋厂流水线到建筑工地,辗转数载后,19岁的他终在厨房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他以山海为料、以岁月为薪,从打荷学徒成长为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从灶台掌勺蜕变为技能传承领路人。而那把被掌心温度焐热的炒勺,不仅翻炒着闽地的鲜醇滋味,更书写着一位匠人对烹饪艺术的赤诚与坚守。
火痕砺艺:从乡野学徒到烹饪巨匠
(一)灶间启蒙·初心如磐
福安山村的炊烟里,藏着雷文华最早的味觉记忆。小学时候的他,踩着板凳为家人掌勺,左手添柴、右手翻锅,在灶台与灶膛间穿梭的身影,早已刻下了对烹饪的质朴热爱。中专毕业后,他曾在鞋厂流水线重复机械性劳作,在建筑工地挥洒汗水,还尝试过瓷砖生意,兜兜转转间,始终觉得“双手应该创造更鲜活的价值”。
19岁那年,在福州西湖宾馆当厨师的叔叔的一句“学门手艺,走到哪里都饿不着”,让他毅然地穿上白袍走进了厨房。命运的馈赠恰在此时降临——他得遇中国烹饪大师金宁飞。这位福州东方烹饪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不仅传授他“火功七分、味存三分”的绝技,更以“为人从厨的名师风范”为他指明了方向。打荷三年,他像海绵般吸收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师傅炒荔枝肉,我站在一旁看四次才敢动笔记录,生怕漏了分毫火候。”这种近乎虔诚的求学心,成为了他攀登厨艺高峰的第一块基石。
(二)游学问道·技艺精进
从打荷到炒锅的三年淬炼,雷文华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1994年起,他开启了十年“味觉长征”:在福建省西湖宾馆领悟闽菜“鲜”的真谛,于上海龙岩大饭店习得海派烹饪的精致,在温州城南大酒店参透浙菜的清雅,在绍兴凯豪大酒店感悟越菜的温润。每到一处,他都带着笔记本记录“灶边经”,尤其是在燕鲍翅的制作上深耕六载,终于悟透了“汤为魂、火为骨”的精髓。
2006年,莆田建成大酒店成了他技艺升华的道场。面对莆仙菜与福州菜的细微差异,他提出了“相逢非对立,地道是归途”的理念,一头扎进市井寻访滋味。干炸荔枝肉的外酥里嫩,紫菜焖海蛎的咸鲜交融,炒八素的清爽平衡,这些市井味道在他手中脱胎换骨。他带领着团队创研的滴露鸭、秘制飘香鸡、金汤淮山燕等名菜,成为了酒店的味觉地标,更让他在闽菜江湖站稳了脚跟。
(三)荣耀加身·初心不改
2011年“中国烹饪首届辽参王子”的桂冠,为他的技艺贴上权威的标签;2014年“中国梦·劳动美”福建省烹饪技能竞赛金奖与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金牌工人三项殊荣加身,奠定了他在省内的行业地位;2015年巴黎国际烹饪中餐大赛四钻金奖,让闽菜风味惊艳塞纳河畔,同年“手拉活海参”绝技斩获了特金奖,“手拉活海参王”的美誉传遍业界;2016年“劲霸杯”华山论剑总决赛“十大厨王”称号,为他的职业生涯镀上了金边。
这些荣誉中,雷文华格外珍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美食骑士”与“闽菜推广大使”的头衔。在他看来,奖牌是对个人技艺的注解,而让闽菜“走出去”的使命,才是更沉重的担当。当被问及他最满意的作品,他总说:“下一道,因为味蕾的追求永无止境。”这种永不止步的态度,让他在2020年荣获“中国烹饪艺术家”荣誉称号时,依旧保持着初入厨房时的敬畏。雷文华的烹饪事业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媒体关注,福建电视台《舌尖之福栏目组》、东南卫视《时来运转栏目组》、福州电视台《新闻110栏目组》、中央电视台农业栏目组、海峡都市报、福建日报、新东方美食杂志等多家媒体都曾采访报道。
薪火传灯:从技艺传承到教育革新
(一)工作室筑梦·匠心延续
2020年,“福州市雷文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里成了闽菜技艺的传习所。150平方米的空间里,猛火灶与蒸柜静默地伫立,不锈钢案板映着刀具的寒光,墙上悬挂的闽菜图谱诉说着千年风味史。在这里,他将三十年心得拆解成“三阶培养法”:基础阶苦练杀鱼切配,悟透食材的肌理;进阶阶专攻火候调味,掌握“锅气”的精髓;创新阶鼓励味觉实验,碰撞灵感火花。
带徒时,他始终坚守“修德再修艺”的铁律。要求弟子从杀鱼学起,“不懂鱼的呼吸,怎知清蒸的火候?”讲解“香糟响螺片”时,他让学生触摸80℃水温下螺肉的微妙变化;演示“竹香南日鲍”时,带弟子亲临南日岛,观察鲍鱼的生长环境与肉质的关联。如今,工作室培养的十余名弟子中,多位弟子从烹调技能三级跃升至二级,其中有三位分别成为闽菜名师和闽菜大师,两位荣获中国青年烹饪艺术家称号,他们带着“勤、诚、创”的师门训诫,在八闽后厨延续着至臻匠心。
(二)杏坛授业·桃李芬芳
作为福建省新东方烹饪职业培训学校的客座教授,雷文华开创了“大师+名厨+企业”的三元教学模式。他主讲的“闽菜非遗技艺”课程,将《闽中饮食谱》的古籍智慧与现代烹饪科学相融合,用分子料理技术解析传统“煨”法的温度密码。
实训课堂上,他强调“刀工是手的延伸,心是刀的灵魂”。演示“淡糟香螺片”时,他会让学生记录不同焯水时长的口感差异;讲解“鲍汁扣辽参”时,带学生熬制八小时的翅汤,体会“慢工出真味”的哲理。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学会了做菜,更懂得与食材对话。他指导的学生在“新东方杯”第五届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斩获了一金四银,而他本人也连年荣获了“金牌大师”“魅力老师”称号。
(三)行业赋能·标准共建
身为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与福建省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雷文华深度参与了闽菜的行业标准制定。他推动成立的“莆仙菜研发中心”,组织名厨深入莆田渔村,抢救濒临失传的渔家菜做法。针对福州特色小吃的推广,他设计“从口味到运营”的全链条培训课程,从食材甄选到门店管理,全方位地赋能从业者,助力闽味小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他创设的“厨师长研修班”,每年为行业输送多名骨干,既解企业用工之困,又提从业者技能之境。这种“授人以渔”的担当,让他在2018年荣获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餐饮行业技艺传承突出贡献人物”,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守正创新:从传统根脉到时代新声
(一)食材为尊·鲜字立骨
在雷文华的厨道里,“鲜”是闽菜的灵魂,而食材是鲜的基石。他对海鲜的甄选近乎苛刻:南日鲍必选“壳带晨露”的鲜活品,红螺要清晨退潮时采挖,海带只取连江海域的厚叶。制作“竹香南日鲍”时,他坚持用三年陈竹包裹煨制,让竹沥与鲍汁交融出“山海交响”,这道菜在2013年获评福建名菜,2016年入选福建省十大名菜,而这正是对他“敬物致用”理念的最佳注解。
他深谙“食材有灵”的道理,“海带汁煮龙利鱼”以海带本鲜替代味精,“香煎鲍鱼”配地瓜泥呼应闽地“山海相依”的地理密码。这种对本味的坚守,让他在2023年研发“陈皮和牛”时,仍坚持用福建三年陈皮与和牛慢炖,终获“舌上英豪杯”特金奖。多年的比赛中雷文华荣获了包括“中华金厨奖”、“中华美食工匠”等大大小小三十多次奖项。也因为突出的行业事迹,雷文华荣获了福建省总工会颁发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等荣誉。这是雷文华对事业的付出,也是社会对他成绩的认可。
(二)药食同源·膳养结合
雷文华的烹饪视野并不局限于传统闽菜,更延伸至药食同源的文化疆域。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安畲乡子弟,他自幼便耳濡目染畲族药膳的智慧,成年后更将这份传承融入烹饪实践之中。在福州市雷文华技能大师工作室中,他深挖福安市溪尾镇林洋村等畲族聚居地的民间药膳配方,探索食材与药材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真正的药膳应“以食为形,以药为意”,既不失佳肴的鲜美,又暗藏调理的玄机。比如对畲族传统名菜“山苍子根烧蹄膀”的研究,他并非简单地复刻,而是解析山苍子根“理气止痛”的药性与猪蹄膀“滋阴润燥”的食性如何互补;在“臭牡丹根炖家鸭”的研发中,他着重把控药材与鸭肉的配比,让其祛风除湿的功效在不破坏鲜味的前提下自然地释放。这种对药食文化的深耕,让烹饪从满足口腹之欲升华为守护健康的艺术,也为闽菜注入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三)通变求新·古今相融
雷文华的创新,始终扎根于传统土壤。改良佛跳墙时,他保留了核心食材的醇厚,却为北方食客调轻汤头的浓度;传统月子汤在他手中焕发新生,以粉红高汤打破“腥涩”的刻板印象。“古法为体,新意为用”是他的信条,正如“沙律草莓布丁”将闽菜的甜酸平衡与西式甜点的清爽相结合,碰撞出令人惊喜的味觉对话。
2018年广东极客厨房的研修,让他将分子料理技术融入闽菜之中。低温慢煮锁住海鲜的本味,液氮处理让红糟冻呈现独特的质感,这些现代技法从未掩盖闽菜的精髓,反而成了彰显其本味的新载体。他常对弟子说:“创新不是颠覆,而是给传统插上翅膀。”这种理念让“南瓜鲍汁酿辽参”既有辽参的醇厚,又有南瓜的清甜,成为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共鸣。
(四)味暖人间·公益传情
自2018年起,雷文华的炒勺常为公益而挥动。大师工作室、福建省闽菜大师“为爱做道菜”走进莆颐养老院、福州盲人院福乐家园等单位,为老年人、盲人、脊髓损伤者烹制滋补佳肴;“拗九粥”公益里,他亲手熬制的粥品温暖了长者的心田。活动中不仅有当地餐饮协会等各界人士的捐赠,也有自发出钱出力的善举;爱心义卖会上,他将厨艺作品拍得的善款悉数助残。山西洪涝、河南灾情时,他第一时间捐款,用实际行动诠释“厨者仁心”。诸多爱心慈善事业,雷文华荣获福建餐饮行业协会颁发的“公益人物奖”!
2023年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餐饮保障中,他带领着团队精研每一餐,从食材溯源到营养搭配,事无巨细,获“深受代表好评”的肯定。这些看似与厨艺无关的付出,在他眼中却是“厨师的本分”:“我们掌的是锅勺,暖的是人心。”这份情怀,让他的菜不仅有山海的滋味,更有人间的温度。
从福安山村的灶台到巴黎国际赛场,从打荷学徒到技能大师,雷文华用三十余载光阴证明:闽菜的生命力,在于山海馈赠的本真,更在于匠人坚守的初心。他的工作室里,年轻厨师正重复着他当年的动作;他编写的教材中,闽菜技艺有了标准化传承路径;他创新的菜品里,传统与现代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这位闽菜大师依旧保持着每日进厨房的习惯,锅铲碰撞的清脆声响,是他与烹饪艺术最亲密的交谈。正如他常说的:“灶台是永远的老师,做到老、学到老。”那把传承三代的橄榄木炒勺,在他手中不仅翻炒着食材,更翻炒着闽菜的过去与未来——而他,正是这场味觉传承中最虔诚的摆渡人,让闽地鲜香,跨越山海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