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味铸魂卅载砺艺 ,薪传鼎新宴誉神州
——访福建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建闽菜大师陈华
在闽菜传承的星河中,有一颗从海疆小岛升起的星辰。他以十六岁的青涩面庞叩开了厨房之门,在油盐酱醋中领悟五味调和的真谛;他用二十九载寒暑研磨技艺,从灶台边的学徒成长为执掌千人大宴的名师。陈华——这位从平潭岛渔家走出的闽菜大师,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在锅铲翻动间演绎着一首奋斗传奇。恩师金宁飞的教诲如灯塔照路,海派闽菜的创新似海浪奔涌,他用掌心的老茧丈量技艺的深度,以宴会中心的烟火气温暖一方水土。从海岛到国际赛场,从学徒到行业翘楚,他的人生轨迹恰如闽菜的“佛跳墙”,需经岁月的煨煮方得醇厚,必以匠心勾连才成经典。
灶火淬炼·初心如磐
(一)海疆少年的厨门初叩
1996年的海风,裹挟着平潭岛的咸腥气息,将十六岁的陈华送进了福州昌鑫酒楼的后厨。这扇油渍斑驳的木门后,藏着他与烹饪之间的半生缘分——由家中长辈引荐的学徒生涯,竟成了与恩师金宁飞结缘的起点。彼时的厨房,蒸汽与油烟交织成朦胧的幕布,大师兄挥动炒勺的身影在幕布上跃动,像极了少年心中模糊的理想。
打杂的日子从鸡鸣开始。擦净三尺灶台的油渍,码齐百样餐具的棱角,分拣当季食材的鲜腐,这些重复的劳作磨亮了他的耐心。少年的手掌在冷水与热锅间反复炙烤,很快便结出了与年龄不符的厚茧,可当他闻到师傅用红糟煨制海鲜的香气时,所有疲惫都化作喉头的津液。金宁飞师傅从不多言,只在他切坏菜时默默地接过刀,示范如何让萝卜丝细如发丝,如何让姜片薄透光影。这种“行胜于言”的教导,成了他最早的技艺启蒙。
(二)三载筑基的技艺修行
闽菜的功夫,藏在“慢”字里。陈华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走完了从杂役到掌勺的进阶之路。1996年到1999年,他在灶台边完成了“打杂—切配—蒸制—炒锅”的全流程历练:切配时,案头的灯光陪他练到深夜,直到土豆丝能穿过针眼;蒸制时,他熟记百种食材的“火候密码”,海参要“文火慢焐”,扇贝需“猛汽快蒸”;站在师傅身旁看炒勺翻飞的日子里,他偷偷地在围裙上记下了“旺火快炒保鲜嫩”的秘诀。
2000年的某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厨房的窗棂,陈华独立炒出了人生的第一道菜。那道“荔枝肉”汤汁浓稠适中、光泽透亮,赢来了金宁飞师傅“路子正”的颔首。这句简单的肯定,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它印证了“三年筑基”的传统古训,也让他明白:厨师的成长从无捷径,唯手熟尔,唯心诚尔。此后数年,他在福州的灶台烟火中浸润,将闽菜“选料精、刀工细、调味巧”的精髓,一点点地刻进骨子里。
(三)归乡拓荒的厨道深耕
带着一身技艺重返平潭时,陈华眼中的海岛已换了一番模样。2000年后的平潭,正从渔村蜕变为新兴热土,他先后执掌水电宾馆、五洲大酒楼的后厨,将在福州学到的技法与本地海鲜碰撞出新的火花。在闽台缘酒楼的灶台前,他首创了“海岛八珍煲”,用鲍鱼、海参搭配平潭紫菜,让山海之味在砂锅中相互交融。
2014年,当他决定从厨师转型为创业者时,掌心的老茧已能精准感知锅温的变化。最初的尝试从家宴起步,他带领着团队在渔家院落搭起临时灶台,用海风当佐料,以沙滩为餐桌,将闽菜的精致搬进乡野之间。那些在露天厨房与台风赛跑的日子,那些提前三天为婚宴的百桌菜品备料的夜晚,都成了他经营理念的底色——“食材要鲜,心意要诚”。
商海扬帆·匠领风潮
(一)破局而立的创业征程
创业的滋味,远比炒锅里的味道更复杂。2010年试水海鲜楼时,陈华尝到了失败的苦涩——市场定位的偏差,让两家店在大环境的波动中折戟。但灶台边磨出的韧性,让他在沉寂后重新起火:2017年的西航宴会中心,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他将闽菜的宴席文化与现代服务相结合,用“一宴一景”的理念打动食客。
2019年签下8000平方米场地时,没人能预料到疫情的寒流。施工队停摆的日子里,他戴着口罩盯进度;合作伙伴退股的深夜,他对着账本重新盘算;婚宴订单取消的旺季,他带着团队研发“家宴外送”服务。那些“闷着头干”的日夜,最终化作永恒婚礼殿堂开业时的烟火——水晶灯下的宴席,既有闽菜的传统滋味,更有绝境重生的暖意。2025年连江分店的亮相,让这份暖意跨越海峡,成了闽菜宴席文化的新地标。
(二)赛场扬威的荣耀时刻
对陈华而言,赛场是最好的“试味碟”。2022年福建省烹饪大赛上,他以一道“大黄鱼抱蛋”崭露头角,金黄的鱼皮包裹着雪白的蒜瓣肉,蛋液的嫩滑与鱼鲜的醇厚相互交织,赢得了“优胜奖”的肯定。这枚奖牌像块磨刀石,让他更加专注于精进技艺。
2023年成了他的“丰收年”:全国闽菜大赛上,他用平潭紫菜包裹大黄鱼,演绎“山海交响”;大黄鱼美食节中,他以古法糟醉结合现代摆盘,让传统渔家菜焕新颜;全国名厨赛场上,热菜的火候与凉菜的刀工双夺金奖,印证了他“全活”功底。当“中华金厨奖”的证书递到他手中时,他想起了金宁飞师傅的话:“奖牌是给过去的肯定,灶台才是未来的考场。”
2025年世界中餐亚洲大赛的特金奖,让闽菜的香气飘向更远的地方。在香港赛场,他呈现的菜品沿用传统十八道工序,以平潭鲍鱼替代部分食材,用海岛风味对话世界味蕾。他说:“比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闽菜被更多人品尝到。”
(三)匠心经营的守正创新
陈华的宴会中心,藏着他对闽菜的理解。在食材把控上,他坚持“三现原则”:现采当季海鲜,现摘本地时蔬,现做每道菜品。后厨的黑板上,每天更新着“今日鲜货”,从平潭的紫菜到连江的缢蛏,从福州的鱼丸到宁德的大黄鱼,地域特色构成了菜品的骨架。
“添加剂绝不上桌”,是他的铁律。厨房的领料单上,找不到任何人工合成的增味剂,取而代之的是天然香料的组合:用虾壳吊汤增鲜,以陈皮去腥提香,靠酒糟发酵增味。这种对本味的坚守,让他的宴席获得了“放心宴”的好口碑。而改良版“烤鳗饭”的走红,更印证了创新的魅力——传统红糟的酒香渗入鳗肉,炭火炙烤的焦香平衡了油脂,成了跨越年龄层的味觉记忆。
薪火相传·味满八闽
(一)师门传承的薪火不熄
金宁飞师傅的身影,在陈华的记忆里始终清晰。那个在灶台边示范“煨”法的背影,那句“做厨师要耐得住寂寞”的叮嘱,成了他三十载坚守的精神锚点。如今,他将这份传承化作带徒的准则:徒弟切坏了姜丝,他不斥责,而是拿起刀示范“如何让每片姜都薄如蝉翼”;年轻人创新菜失了本味,他不否定,而是重做一遍让其对比差异。
在他的培养下,徒弟们已开始崭露头角——有人在省级竞赛中摘金,有人成了宴会中心的主厨。他常带徒弟回昌鑫酒楼,看金宁飞师傅是如何将药膳理念融入闽菜之中,再将这些心得带回平潭,让传统宴席多了分养生之道。这种“从师傅到徒弟”的传递,正是闽菜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行业担当的大道同行
作为福建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华常思考闽菜的未来。他带着团队走南闯北:去香港参加亚洲赛,是为了“看别人如何做,想我们该如何走”;在两岸烹饪大赛中夺冠,是希望“用味道架起沟通的桥梁”。面对年轻从业者稀缺的现状,他总说:“厨房是个养人的地方,只要肯沉下心,锅铲定能敲出金饭碗。”
他的规划蓝图里,藏着对行业未来的期许:未来三五年,要在更多地方开更多家宴会中心,让闽菜宴席文化落地生根;要整理一套“闽菜宴席标准”,闽菜风格是清鲜淡雅,汤鲜味醇,从食材选择到上菜顺序,留住传统的魂;要带徒弟们多学药膳知识,让“药食同源”成为新的味觉潮流。这些想法,正如他掌勺时的火候,不急不躁,却步步向前。
从海岛后厨到国际赛场,从学徒到大师,陈华的故事里,藏着闽菜的品格: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又有守正创新的执着。当他站在连江永恒宴会中心的露台上眺望闽江入海口的落日时,手中的炒勺仿佛化作了船桨——正带着闽菜的味道,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而那灶台上跳动的火焰,永远明亮如他初入行时的眼神,映照着一名匠人对味道的永恒追求。